•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
  • 信息门户
  • OA

专家讲座

虎故事传承及其文化价值

2021年05月21日 
阅读:

企业微信截图_20210522203255

2021年5月19日晚19:00,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办,beat365官方网站社会学系承办的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青年社会学者网络讲坛(第二季·总第六讲)“乡村文化治理的质性研究”第三讲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此次讲坛有幸邀请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正国教授为我们主讲“中国虎故事传承及其文化价值”,公司图书馆沙娜博士与谈,beat365官方网站孟令法博士主持,校内外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并由“学术志”平台代为直播。

讲座伊始,孙正国教授指出,近年来的故事学研究有两个倾向,一是个案研究,一是讲述研究。他一直在思考这两个倾向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这对现代社会的回应是什么。借讲座交流的机会,他将展示其近三十年对虎故事研究的成果,并与在场听众共同讨论。孙正国教授讲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有一个出发点,即是文化传承,也就是文化价值,而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主题定位于虎故事传承与文化研究的原因。

一、问题缘起:为什么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

3

孙正国教授首先解释了文化传承在今天的语境中越来越重要的原因,他认为:

一是因为文化传承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性前提,文化认同的问题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的色彩,也标识着中国的未来。对文化进行传承,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铸造中国希望。近现代以来的危机意识引发了文化转型——中国近现代遭遇的内忧外患,全面引发了以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为起点的中国社会变迁,且一直延续到百年后的今天,并越趋复杂。今天,我们仍然面临文化转型带来的各种挑战,如以美国为代表之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传统文化受到挤压与批评,文化传承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文化认同也因之淡化与疏远,而这是文化传承中一个很重要的时代背景。

二是因为文化传承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路径。传统指特定族群创造、延续和认同的系统化生活模式,“其之所以会发展,是因为那些获得并继承了传统的人,希望创造出更真实、更完善,或更便利的东西。”现代指作为时问点,本质上具有西方社会的时代特质,即用理性之光引导人们走出黑暗的蒙蔽、寻求思想自由与个性发展的精神品格。有效路径则是传统与现代在时间上具有更迭关系,在精神品格上常以“落后与先进”“蒙昧与科学”“保守与激进”来定位。文化传承可以实现传统的现代发展,也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承续传统品格,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路径。

三是因为文化传承是维系全球化多样性格局的关键力量。全球化乃是物质、能量、信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交流过程。全球化的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标志着全球化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二个层次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三个层次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信息革命,建构了双重世界的一体化格局。双重世界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我们无法去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对智能手机的迷恋,对现实世界的消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需要通过文化传承来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可以减缓、弱化全球化进程中单质文化的覆盖问题,是维系全球多样性格局的关键力量。

紧接着,孙正国教授以中国虎故事为案例,阐述了文化传承问题。他讲到研究虎故事的两个背景,一是其研究虎故事的学术机缘,他在近三十年的学术过程中,得出诸如“中国通过虎故事来完成中国伦理社会和多民族融和的社会”的结论,探索虎故事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也耕耘于白虎神话的研究;二是他通过虎故事进行的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文化的认同和融和与虎故事之间是如何促进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材料、文献材料及民俗材料进行研究。

二、文化星空:再论虎故事的整体性起源

4(99+)

孙正国教授强调,文化传承一定要把源头找到。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形态的变迁源头是很核心的问题,只有找到源点,谈文化传承的本真性和原生态才有价值。

考古资料显示,濮阳西水坡45号墓就发掘出了6000多年前,即仰韶文化的中期,用蚌壳摆出的虎形;辽宁赤峰红山发掘出了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中期的玉虎。濮阳西水坡45号墓经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校正,该墓大概是6460年(正负135年)以前的,认定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墓主人头居南、足朝北,其东为一蚌壳塑龙形,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其西为蚌壳塑虎像,威风凛凛:其北是由蚌壳塑三角形和人之两根胫骨构成的图案。墓中3具殉葬人的摆放位置很特别,被分放在墓穴东、西、北三个方向,并特意封置形成一定的角度。墓主人是司掌夏至的神,3具殉葬人分别象征春分神(东),秋分神(西)和冬至神(北),四时的演变在这里表现得极其完整。濮阳西水坡45号墓应为四象系统中的早期图像。白虎与其他四象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星空”,既是拟像的直观感知,也是象征的抽象认识。在浩瀚星空中建构起来的“天地宇宙观”,本质上是天人相应的“叙事图式”,因而华夏文明早期发达的天文科学和精妙的人文信仰支持了虎故事的整体性起源表达。三、文化叙事:中国虎故事的丰富形态与传承逻辑

8(99+)

孙正国教授梳理出中国虎故事的四大类型:一是恶虎型,以嘲讽和揭露虎之凶恶、残暴、懒惰、傲慢以及愚蠢等特征为主题的故事,代表作品是独龙族的《老虎同火赛跑》;二是义虎型,即世上存在仁慈关爱他人、重义感恩的虎,它们犹如亲切可爱的邻里,代表作是土家族的《人虎缘》;三是化身型,即虎与人互化形体,神奇中充满着可怕的未知力量,有着图腾信仰影响,后世道教强化了其信仰特质,为虎人关系提供了新的叙事文本,代表作是汉族的《峡口道士》;四是其他型,即给人类带来日常困惑和生活趣味的虎故事,常常被赋予幽默、自由或洒脱的艺术品格,代表作是《屋漏》。

从《老虎同火赛跑》中,可以找到恶虎型故事的辩证转化智慧。该故事体现出①惩罚母题——恶虎骄傲自大与火苗赛跑,火苗遇上风、草就会变得强大,进而将虎围困并烧死;②自我认知母题——虎的强大是有边界限制的,特定情况下对力量的评判并不一样,而虎的自我认知则是有偏差的;③傲慢母题,即虎的骄傲自大;④死亡母题,恶虎的必然命运——死亡。该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却不容小觑。这个故事传承了独龙族辩证的认识论、深刻的自我反思以及对惩罚和未来终结命运的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感反过来又强化了我们看待的事物辩证法则。总体而言,该故事的叙事逻辑是强与弱的辩证转化。这其中有三个维度,即人际关系和虎与火、草、风构成敌对关系,以及火、草、风又是伙伴关系,这些关系对应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关系。个性的——乐于互助是个体和群体生存的唯一出路,这构成了一个基本的人文精神。价值的——火苗、草是协作公道的,虎是霸道的。该故事在社交层面确定了故事人物在时空上的实际相关性,以及彼此共同构成一种矛盾冲突的可能性。换言之,在个性层面实现了火与虎的冲突这种可能性;在价值层面,决定了火与虎冲突的必然性。从故事的叙事逻辑中,可以抽象出一种对立观念,即强与弱的对立。这种对立,既是哲学层次上的,又是实践层次上的。

从《人虎缘》这类报恩型虎故事中,可以看出生态智慧。孙正国教授讲到,报恩型虎故事有三种亚型,即①尚义亚型,乃虎主动帮助重孝报恩的青年人;②报恩亚型,为虎受惠于人而报恩;③赎罪亚型,是虎危害人命后,敢于承担责任,破敌赎罪。孙正国教授认为报恩型虎故事可以体现虎的灵性,这是一种生态智慧。人与虎一起进化于历史之中,共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虎与人因其灵性相通,和谐往来,进而彼此认同。虎报恩与人重孝,两相促进,因而生态智慧中寓含人伦精神。也能就是说,此类故事折射了中国文化伦理与自然合一的品质,忠孝侠义与和谐团圆相融共生的含义。

《虎皮井》与《峡口道士》则是化身型虎故事的两大亚型故事的代表。《虎皮井》亚型暗含了虎皮巫术与婚姻礼俗,体现了人生礼俗的复杂条件和过程以及人生过程的幸运与悲情。《峡口道士》亚型不仅展现出虎皮巫术和道教信仰,也表现了人生旅程中的考验与突围,更暗含了对古代三峡行船之悲惨事故记录。化身型虎故事的叙事线索围绕神性与凡心展开。虎的神性主要源于人们对其自然属性的崇拜,体现为非凡力量与神奇现象,而人的凡心——好奇心、功利心、虚荣心以及同情心在故事中也多有展现。这类化身型故事的人生智慧是终结与新生的辩证认识。人类从生至死,通过生育实现生命延续,又从灾难和终结中迎来新生,既有轮回信仰,也有生命信仰。人类不甘于生命的终结,于是希望通过虎皮母题来建构新生的转换。

然后,孙正国教授以义虎亚型为例阐述了虎故事的传承逻辑。最开始是图腾信仰,这成为虎形象在故事传承中的基本预设。先秦文化系统的整体性设置,将虎上升为民族宇宙图式的一位主神,在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自汉代起,西南民族虎故事承接了图腾传统,富于神性与灵性的意味,至今有丰富多样、积极正面的虎形象特征。明清以后,汉族虎故事的道教色彩逐渐浓郁,而在寓言型动物故事中,虎的自然本性明显。

四、文化建构:虎故事报恩母题——婚姻母题的伦理品格

10(99+)

孙正国教授谈到,报恩母题是立足于自然系统的多位伦理。报恩虎对人的救助多表现为回馈和敬谢。在自然世界里,异类生物之间有天然的隔膜和冲突,但虎求助于人,其间的信任出自天人相通的第一原则:生态伦理。人面对虎的求助,冒险相救。这种助虎选择,源于生命边界的互助伦理,有挑战也有机遇。基于生态伦理和互助伦理,虎与人相处共生,共同应对论争与灾难,从而形成了共同体的伦理期许。婚姻母题是虎故事传承之双重伦理的重要体现,其中显示出了社会的强权伦理,而虎皮象征自由,控制虎皮而获得婚姻,这是社会强权伦理在婚姻中的实践形式。此外,智慧抗争伦理也是虎故事在叙述婚姻模式的重要表现之一。虎皮以智慧方式回归,从而完成个体对婚姻控制的消解。自此,虎故事也就完成了文化建构,呈现出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机制。可以说,日常伦理机制有强弱的辩证机制和互助的辩证机制,而仪式伦理机制则有器物与法术主控的礼俗机制及消解工具的自由机制。日常伦理和仪式伦理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伦理社会的基础性框架。

五、文化价值:尊崇自然的哲学价值与佑护生命的实践价值

12(99+)

 中国虎故事的丰富形态,其逻辑基石为对自然虎的遵从和敬畏,即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顺应,成为中国虎故事的哲学价值。中国虎故事从虎神形象的影响而来,发展出了重义报恩和生命卓越的虎形象,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涵养生命的民俗传统,显示出虎故事传承具有佑护生命的实践价值。中国虎故事的千年传承,彰显了虎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深远意义,成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文化传承是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在这样的学术视野下,基于传统研究的对象考察和方法论运用,就有了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六、互动与总结

企业微信截图_20210519205705

在互动与总结中,孟令法博士首先对孙正国教授的精彩讲座致以诚挚感谢,总结了孙正国教授讲座中的主要内容,肯定其在民间故事研究中采用的母题学、类型学方法,也了解了虎故事母题中相应的社会文化反映。孟令法博士认为,虎故事的传承为我们找到故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方式,对人性和自然等伦理方面的表达都有重要作用,并且给予我们新的研究角度。他表示,虎文化中的虎皮让其联想到盘瓠神话、蚕马神话,他觉得这些神话的母题因子或许是有联系的。另外,孙正国教授的讲座也为其学科方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与谈人沙娜博士赞到,孙正国教授的虎故事研究从民俗学角度,运用叙事学理论和AT分类法等加以分析,可谓面面俱到、精彩纷呈。她补充了彝族的虎崇拜文化,认为其传承形态丰富,形式多样。直至今日,彝族人民的生活都还浸染着虎崇拜的因子。比如彝族人对舅舅的称呼,往往会在前面加上“虎”,由此可见彝族对虎的敬重。又比如彝族主持仪式所用的神扇上也绘有虎的形象,寓意虎的法力无穷,除妖降魔、护佑人类。彝族的十月太阳历里也有一套择日占卜的“虎星三十六占”的占卜法。因此,除了汉民族外,彝族也是虎崇拜的一个典型代表。另外,有深厚虎崇拜文化的土家族、纳西族及白族等均属藏缅语族,而虎崇拜与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于此也得以相互印证。沙娜博士提问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强化虎文化的认同,以及如何把虎文化的传承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上去?孙正国教授答到,通过全球性视野的比较研究,可能对文化多样性的格局有一些补充。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其本人的研究目标,如果我们在早期文化共同体中把握住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可能就会对该目标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关注虎文化在当代传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挖掘这些变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影响。

 有听众提问道,为什么后期孙正国教授转向了“叙事伦理/泛文化/道德/哲学/价值观”的阐释,是什么契机或原因让其有了这个转向? 孙正国教授表示,其在研究过程中回望研究的初心,发现文化传承在如今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传承并不意味着保守封闭,而反映了人类经验和智慧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的历史前行准备好的智慧宝库。所有的人文社科研究都应回答所研究内容的文化价值是什么,才能确保其生命的延续。又有听众问到汪玢玲先生对中国虎文化研究的贡献,以及二人研究的区别。孙正国教授谦逊地表示,自己的研究不足以与汪先生的研究进行比较。汪先生的研究是虎文化地整体研究,注重利用文化学、人类学及民俗学等多学科方法,因此其笔下的“虎”是一个很大、很综合的概念。孙正国教授则主要着眼于更微观的口述史和个案研究。因此,他希望能在汪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其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自己在虎故事研究上的思考。

 通过本次讲座,孙正国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故事研究领域中虎故事研究地基本面貌,让我们对虎故事的类型、母题、叙事逻辑以及文化结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于此,再次感谢孙正国教授的精彩讲述,感谢参与本次讲座的校内外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上一条:讲座纪要 || 邢莉:我国传统节日是我们再创造的源泉
下一条:讲座纪要 || 江帆:绿叶·树木·森林——人文研究的理念拓展与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