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4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办,社会学系、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社会学西部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社会学(2023年)高端学术讲座”在慧智楼模拟法庭举行。厦门大学教授、“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彭兆荣受邀做了题为“存在与超越——论人类学的中国范式”的讲座。副经理侯明喜、社会学系主任罗兆均、王璐老师、刘成晟老师以及部分社会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共8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罗兆均主持。
彭兆荣老师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讲述:一是阐释了人类学公认的学科范式;二是“民族国家之‘隐形翅膀’”;三是“中国人类学范式的实践”;四是“祖荫下:回归乡土的中国范式”。
彭兆荣老师首先谈到传统人类学虽然以研究“他文化”为圭臬,但“他文化”与“我文化”并非简单的对立性分类,而是交融的社会关系和认知过程。他认为,人类学存在“我者与他者”的对话性结构,而这种“对话性”至少可以依照范式原则、表述主体和叙事角色分别划分出三种关系。中国的人类学研究还是保持遵循根据自我语境,处于人类学历史的转换之中的范式。
在第二部分的讲述中,彭老师认为“民族”这一概念在近代国势衰颓的情况下进入中国,但中国人类学家始终坚持的是认可人类学学科的西方范式和范式的中国化移植与改造,并从中获得某种平衡和创新。总之,人类学范式中的“他文化”是一直被公认的,范式中“隐形的翅膀”——民族国家的政治话语事实上也是一直被公认的。
关于中国人类学范式的实践,彭老师认为运用现有人类学的方法是不足以有效地研究中国这个博大悠久的复杂社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类学家有着中国文人的终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持有“为国家服务”的宗旨,终究会回归本土,至少是研究本土。
彭老师强调“乡土中国”绝对独特,其中“宗族”为关键词,林耀华先生就曾基于对福建义序的田野调查提出了“宗族乡村”的研究范式,“村落—家乡”成了人类学范式中“单位”的实验性表述,中国人类学家更倾向于采用更具功能主义色彩的“社区研究”。他们这种对于乡土的执着,是中国人类学家的本分,也是构成中国人类学“一体/分离”这一矛盾与平衡的支点。
彭老师强调了“海外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性,成了中国人类学范式的历史性延伸与转向,这种转换是中国的人类学家根据“基本需要”所进行的选择,是学科属性的自然延续,也是顺应大国发展的时代需要,为祖国、为家国、为人民的人类学。“走向海外”是实现从“文化被动”到“文化自觉”的历史抉择。无论范式本身的“语法规则”,还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中国表述”,都凸显了“存在—超越”原型价值。
最后,彭兆荣老师再次向在座师生阐述了人类学的重要性,也谈到人类学就业方面的问题,他殷切希望公司更多师生加入到人类学的深入研究中,从而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智慧。本次讲座最终也于师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