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
  • 信息门户
  • OA

专家讲座

讲坛纪要 || 李斯颖:壮族布洛陀史诗的叙事传统与百越文化底蕴

2022年05月23日 
阅读:


企业微信截图_20220512211959

2022512日晚19:00,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办,beat365官方网站社会学系承办的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青年民俗学者网络讲坛(第五季·总第二十四讲)“口头诗学与中国史诗研究”第五讲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此次讲坛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李斯颖副研究员为我们主讲“壮族布洛陀史诗的叙事传统与百越文化底蕴”,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林安宁副教授与谈,公司孟令法副教授主持,校内外近120名师生共同参与。

此次讲座李斯颖副研究员主要从以下六个板块围绕主题进行讲述:一是“布洛陀史诗的搜集整理”,二是“布洛陀史诗的主要内容”,三是“布洛陀史诗的演述语境”,四是“对布洛陀形象的探讨”,五是“布洛陀史诗的百越文化传统”,六是“其他一些思考”。通过这几个板块探讨了壮族布洛陀史诗的叙事传统与百越文化底蕴。

一、布洛陀史诗的搜集整理

2

李斯颖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布洛陀史诗的搜集整理的历程。由欧阳若修主编的《壮族文学史》(1986年)将“布洛陀时代的文学”作为本书的第一编,由此可见学界对布洛陀人物及概念的重视,并且该书将创世史诗《布洛陀》单列篇章进行介绍,其内容包括《布洛陀》史诗的形成与流传、《布洛陀》史诗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意义、布洛陀的伟大形象和《布洛陀》史诗的艺术成就及其深刻影响。

布洛陀史诗的搜集整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在这一时期,史诗以神话文本的形式被搜集整理,例如《壮族文学史》收集到的“陆坨公公”神话(1958年)将“布洛陀”写为“陆坨”,以及《民间文学》刊出的《通天晓的故事》(1964年)将“布洛陀”翻译为“通天晓”。这一时期搜集到的神话文本与布洛陀史诗的内容大同小异,但其演述形式的差异在当时尚未受到重视;

2)日渐成熟阶段(19772000)。1977年,第一部《布洛陀史诗》(油印本)刊发,史诗的搜集整理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零突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由张声震主编的《布洛陀经诗译注》(1991年),该书采用史诗原文(古壮字)、国际音标、壮文、汉字直译、意译等五大内容呈现布洛陀史诗,并通过彩图、史诗文本原文影印的形式,立体地展示了布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

3)迈向纵深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由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八卷本,2004年),该译注精选了壮族地区29个版本的布洛陀史诗文本,充分考虑了区域分布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该书采用古壮文原文、拼音壮文、国际音标以及汉文直译并存的“四重对照”形式完成,并通过彩图、史诗文本原文影印的形式立体地展示了布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情况,是布洛陀史诗搜集整理工作的一个代表性成果。2016年,由黄明标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出版,该书在使用“四重对照”翻译标志的基础上采用古壮文、拼音壮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和汉文意译五行对照的方法呈现布洛陀史诗。其特别之处在于所采用的13个手抄本均来自一个农氏传承人家族,这使得该书的出版具有个案的典型意义,同时蕴含着历史的纵深信息。

二、布洛陀史诗的主要内容

5

布洛陀史诗是以神话人物布洛陀为核心的长篇韵文叙事歌,其中涵盖了神话内容和早期壮族先民的叙事观念。李斯颖副研究员指出,布洛陀史诗的主要内容包括顶天撑地、造万物(造牛、造人、造谷物、造火、寻水等内容)、定秩序(确定首领和土司、制定社会秩序等)以及制文化(造军民百姓、起粮仓与建干栏、如何安葬选坟地、架桥拦水坝等内容)。此外,由于布洛陀史诗内容丰富,所以很多学者将其定义为以创世史诗为主,兼有英雄史诗的复合型韵文体叙事。例如被定义为英雄史诗的《麽王曹》和《汉王与祖王》,其涉及布洛陀的内容虽然较少,但在一些篇章中布洛陀作为帮助者或开导者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布洛陀史诗的演述语境

布洛陀史诗主要由壮族民间宗教神职人员——布麽在相关仪式中演述。史诗演述的场景主要包括丰收之后酬神的“扫寨”、春节前祭祖的“杀牛祭祖宗”、农历四月初八的“赎牛魂”、收割之后的“赎谷魂”、各种殇死的“赎人魂”、出现各种反常预兆的“麽灶塘”以及发生人际冲突的“解冤”。李斯颖副研究员为我们具体地讲解了布洛陀史诗抄本的其中一个篇章——《麽兵咟宿》。“麽”即吟诵,“兵”即禳解、禳除,“咟宿”即灶口。当发生“房屋坍塌”“心烦意乱”“牛角崩落”“猪生独崽”“狗生七崽”“半夜做梦”或“鼠爬碗柜”等不好征兆时,人们会请布麽做仪式、吟诵相应的布洛陀经文,消灾避难。

四、对布洛陀形象的探讨

7

布洛陀的古壮字写法在不同文本中有不同表现,并且在民间也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其读音也会因当地壮语、土语、方言的不同而产生音变。虽然布洛陀写法各有不同,但还是能体现相对一致的布洛陀形象。随后,李斯颖副研究员详细讲述了在广西田阳县和云南文山州进行田野调查时搜集到的十一位布麽对布洛陀形象的不同描述,以及学者们对“布”“洛”“坨”以及“洛陀”的不同阐释。目前,学者们对“布洛陀”的整体释义主要包括:(1)无事不知晓的老人(覃建真,1964);(2)山里的头人或老人、鸟的首领(周作秋,1984);(3)布麽的祖公(黄桂秋,2003);(4)居住在山间弄场或岭坡谷地通晓并会施法术的祖公(覃乃昌,2003);(5)原始森林里最古老的一颗大树(王明富,2003);(6)智慧祖神(张声震,2004);(7)骆越的首领和大祭司(李斯颖,2011);(8)从天而降的男性人面鸟身神(黄懿陆,2014)等。虽然学界对布洛陀形象的说法众多,难以统一,但目前最通俗的释义主要为“无事不知晓的老人”。此外,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李斯颖副研究员认为“洛”可能源于骆越的“骆”,“坨”包含了“首领”和“土人”的双重含义,因而“布洛陀”为骆越(鸟部落)的首领或本地骆越部族的男性长者。

布洛陀的形象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即带有鸟崇拜色彩的父系骆越氏族部落首领;(2)从早期“越巫”到骆越国的国家级大祭司;(3)巫师(祭司)与首领身份的合并与分离。在史诗中与“布洛陀”对应的人物——“姆洛甲”的形象有人类之母、布洛陀的配偶、带有鸟崇拜的母系氏族部落首领以及巫界的首领等意涵。根据神话内容对布洛陀和姆洛甲的形象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内涵具有共享一些神迹、来源于鸟崇拜,以及具有巫觋和氏族社会之首领的共性,基于此,或可得出布洛陀和姆洛甲是由同一形象生发而出的结论。

五、布洛陀史诗的百越文化传统

9

李斯颖副研究员认为,布洛陀史诗具有浓厚的百越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稻作农耕文化传统。作为百越后裔之一的壮族,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史诗演述中具有稻作农耕的时节性特征和稻作农耕文化的内容,并且史诗中蕴藏着壮族人民坚忍不拔、执着顽强、细密谨慎、脚踏实地、宽容内敛的民族性格;

2)越巫传统。布洛陀史诗中的“麽”来源于“巫”的音变,史诗演述中有大量巫术操持,例如“砍冤”仪式时,布麽切断猪头肉、切蛋,以示将冤怪砍断消灭。此外,史诗叙事中也有大量巫术的内容。

3)独特的押韵规律。布洛陀史诗中采用了腰脚韵和脚韵的押韵规律,反映了越人歌谣五言腰脚韵的特点。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布洛陀史诗蕴含着浓厚的百越文化传统。此外,将布洛陀史诗与其他百越族群后裔的相关叙事相较,也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如布依族“报陆夺”和水族“拱陆铎”与布洛陀叙事内容类似;毛南族流传有关布洛陀的故事;傣族的傣仂支系所信奉的始祖神——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赛,与布洛陀史诗的相关叙事相似;侗族的“萨岁”与布洛陀史诗也有共同母题。

六、其他一些思考

李斯颖副研究员谈到,林安宁副教授所著《壮族<麽经>神话探析》对布洛陀神话研究十分全面,书中提到布洛陀是一位“创造战争文化的战争英雄”,这一观点是对布洛陀形象的补充,值得我们关注。随后,她提出自己所做布洛陀神话叙事链研究,主要是将相关母题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原型,以此了解布洛陀神话的叙事情节。最后,李斯颖副研究员总结到,神话学是一种多态的神话,可以是散体的神话,也可以是韵文体的神话。神话和史诗通过仪式、文本和绘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只有将这些内容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深度理解神话和史诗的社会文化意义。

七、互动与总结

15

在互动与总结环节,孟令法副教授首先对李斯颖副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总结了李斯颖副研究员的研究内容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地方性知识和学者建构的知识以及文本的固定表达显然有一定差异,而学者所建构的布洛陀形象极为有限,但民间对布洛陀的形象认知却是多元的。因此,如要真正理解一位神话英雄对民众日常生活及其思维的影响,必然要回归“田野”。

随后,林安宁副教授进行了与谈。他首先指出李斯颖副研究员对布洛陀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且此次讲座为我们展现了布洛陀史诗的丰富内容。林安宁副教授指出神话和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在研究时需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李斯颖副研究员从一个更大的视野出发,不仅关注壮族、侗族的布洛陀,还关注侗台语民族的相关口头传统,并对其做了全面梳理和比较。林安宁副教授提出两点思考。一是对于布洛陀研究的思考——布洛陀史诗和神话内容丰富,我们如何运用当前的学科自觉进行研究?布洛陀史诗如何为中国史诗和神话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此外,我们在进行研究时除了结合壮族、侗台语民族的史诗和神话,还要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去关照布洛陀,构建学术语境和学术话语的转变;二是关于百越文化的思考——百越文化本身没有文字的延续,但有丰富的考古和语言等资料,对此我们可从这些角度对百越文化做出更为全面的梳理,这将对百越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大有裨益。

此外,中国社会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屈永仙副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覃琮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劭文苑博士后也参与相关讨论。总之,通过本次讲座,李斯颖副研究员对布洛陀史诗的搜集整理进行了梳理,并对布洛陀史诗的主要内容、演述语境、人物形象以及布洛陀史诗的百越文化传统进行了详细阐述。于此,再次感谢李斯颖副研究员的精彩讲述,感谢参与本次讲座的校内外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作者:谷茂君

 

上一条:讲坛纪要 || “歌花”与“歌骨”——苗族古歌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刍议
下一条:讲座纪要 || 赵李娜:“生活革命”视野下家居整理术的中国城市实践

关闭